寒冬時節,位于三穗經濟開發區的貴州鼎盛服飾有限公司紡織車間內,數百臺圓筒針織機在有序作業。在該公司位于浙江的總部大樓內,設計團隊正結合客戶需求,分析與客戶聯合研發設計的產品選用哪種紗線、染劑。這家專業生產棉襪、無縫運動服飾及相關原料的企業,生產的同時兼顧起設計研發增值服務。服務更優化,帶動企業整體營收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
“在從OEM(原廠委托制造)向ODM(原廠委托設計)轉型的過程中,我們依托母公司市場研發部門和海外的設計研發團隊,進一步優化設計研發服務,在當地打造垂直化的產業鏈,有效加強了與省外、國外品牌商之間的黏性,整體盈利能力得到提升。”浙江健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貴州基地副總經理費天文說。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服務型制造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之一,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更是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現代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制造與服務融合,是順勢而為,更是主動求變。越來越多的貴州制造業企業積極形成“產品+服務”組合效應,加速驅動產業鏈、價值鏈向中高端邁進,為我省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注入動能。
制造新故事:從賣產品到賣服務
六盤水紅果開發區龍鼎工貿有限公司維修線上,沾有煤渣的掘進機、轉載機、液壓支架等設備經過系列整修后,將重回采煤一線。
另一邊,龍鼎工貿皮帶機、刮板機、單軌吊等大型能礦裝備生產線運轉不停。依托煤礦起家,歷經十年發展,龍鼎工貿從一家作坊式小廠成長為集礦山設備制造、修理、租賃及技術服務的專業公司。
該公司行政廠長彭文國說:“我們以煤為基,在礦山裝備配件再制造與維修的大市場中找準了自己的位置。”今年1至10月,公司維修板塊經營收入達2420萬元,同比增長0.9%。
在遵義,貴州航天烏江機電設備有限責任公司選擇向前延伸,以自身超臨界流體技術優勢,為客戶提供全面的生產系統解決方案。
“此前,我們為貴州玄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擬定了一份加快花椒深加工產業發展的方案,主要從工藝布置、設備選型、采購、制造及安裝調試、后期維護等環節著手,為客戶建設以1500L×3超臨界流體萃取設備為核心的天然植物資源精深加工中心,助力客戶實現加工高端化、品牌標準化。”航天烏江黨委書記、董事長黃禹介紹,該項目即將在年內完工,企業將在此次服務中實現銷售收入2100余萬元。
“老制造”怎樣寫出新故事?龍鼎工貿選擇向產業鏈下游延伸,聚焦與產品生命周期相關的工業服務。航天烏江則反向發力,從產業源頭的深度參與、交互服務中再造增長點。產業鏈上大做服務文章,折射出傳統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的好勢頭。
競爭新賽道:消費變化牽引生產布局
不久前,奇瑞萬達貴州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批無人駕駛客車下線。與傳統客車不同,這批產品采用數字線控底盤和多種傳感器的L4級自動駕駛系統,具有深度感知、高精定位、精準控制等個性化特點。
奇瑞萬達總經理助理兼運營總監李洪達介紹,通過對工業互聯網與工業機器人的綜合利用,企業增強了生產線的柔性制造能力,實現了大客車的定制化生產,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得到進一步滿足。
在貴州銘恒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建鋒看來,想要在同質化產品中出彩,就要進行差異化競爭。這家主攻高端化市場的輕量化鋁鎂合金智能箱包制造企業,通過前期對高端用戶消費心理的調研分析,組建了一支集產業研發、材料分析、工藝設計等于一體的專業團隊,形成了設計指導工藝、工藝指導生產的新路徑。
“產品設計先于生產線架設,讓我們在市場上脫穎而出。”李建鋒說,為塑造品牌優勢,企業不僅設計先行,后端也及時跟進,推出箱包終身保修服務。除保修硬件外,箱包外觀顏色還能寄回工廠重新免費噴涂。今年前11個月,企業實現產值達2430余萬元,同比增長37%。
從“一錘子買賣”到“個性定制服務”的背后,是制造企業對消費者需求的有效洞察。圍繞市場需求布局產線,正為具有潛能的企業參與市場競爭開辟新賽道。
平臺新優勢:集成供應豐盈產業生態
日前,貴州興達興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砼智造工業互聯網平臺又添新用戶。石阡縣良友建材有限公司希望借助這一平臺的云服務,推動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實現混凝土智能制造。
從傳統混凝土生產企業轉型為向行業提供數字化改造方案的服務商,興達興公司通過自主研發的平臺,成為一家從“賣產品”轉向“賣服務”的服務型制造企業。
今年以來,興達興公司逐步加大投入,加快工業互聯網應用創新推廣中心建設,不斷創新典型應用場景,拓展應用范圍和領域,積極推進工業互聯網在行業中的普及。
目前,砼智造工業互聯網平臺已有30余家企業在線。數據顯示,企業“上云”后實現了智能化、柔性化生產,提升生產效率10%,縮短產品研制周期40%,降低綜合制造成本15%,綜合效益大幅提升。
去年底,貴州航天云網科技有限公司成為我省唯一入選第三批服務型制造示范名單的企業。經過近一年時間,航天云網打造的工業云公共服務平臺注冊用戶已達17余萬戶,累計帶動近3000家企業“上云”,助力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重點領域30余家千億級重點企業轉型升級發展。
“我們將繼續探索傳統工業企業賦能升級的新模式,在現有主要核心產品、解決方案基礎上不斷優化,全面開拓技術、金融、市場等全領域服務。”航天云網董事長楊靈運說。
依托平臺集成優勢,制造業企業得以融通技術、共享發展。未來,我省將加大培育力度,打造更多示范平臺,驅動新型制造模式和產業形態不斷涌現,讓產業生態日漸豐盈。